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,展現他們的內在力量 孩子組彈珠軌道,這次決定照著說明書蓋一組大型的軌道。大人看到,說:「要自己蓋,不然就沒創意。」小時候,我也常聽到類似的話。
親職教養
-
-
先說結論,不是孩子「讓」你生氣,而是你的決定影響了你的感受。情緒與行為並非他人所能「讓」你感覺或做出。你的行為來自於你的決定,情緒源自於你內心的反應,無法由任何人左右。
-
「帶孩子像打怪,幾個孩子就要變出幾種方法。」這句話是不是戳中了你的心? 我曾經也這樣以為: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法來應對。結果一個孩子要這個,另一個要那個,我總在糾結:到底該先做哪個?如果沒滿足所有人,是不是就不公平?
-
在教養中,我們常不自覺地希望孩子以某些行為來展現特質,例如說「你好」表現禮貌、不跌倒證明小心。然而,這些期待的背後,或許更多是出於大人的需求,而非孩子的真實需要。 孩子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,他們的價值源於自身的特質與能力,而非是否符合我們的標準。
-
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情緒的重要性,也希望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和表達情緒。在教孩子的同時,大人自己也需要一起學習和成長,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健康地管理情緒。但面對孩子的生氣,我們常常感到困惑:要讓他抒發情緒,卻不知道怎麼接住;更可能因為影響到自己,而不知如何應對。
-
當孩子情緒上來時,大人的第一反應常常是說:『沒關係。』 『沒關係啦~倒了就再蓋就好啦!』『沒關係啦~他不是故意要撞到你。』『沒關係,讓他玩一下。』『沒關係,還可以再試一次!』
-
在圖書館偶然看到這本書《Mrs. Gorski, I Think I Have the Wiggle Fidgets》,吸引了我的目光。 這本書描述名叫 David 的男孩,他在學校坐不住,腦中總有許多創意點子,偶爾也因此製造了一些小意外。老師 Mrs. Gorski 認為他在課堂上無法專注,影響到了班級。但故事從 David 的角度出發,讓人看見他的努力與掙扎:他也想讓爸媽和老師為他感到驕傲,並為此設計了一套幫助自己專注的方法。
-
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不同,就算是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,仍然會有各自的觀點和理念。 尤其是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父母,觀念上的差異更是無可避免,這也成了教養不同調的起點。 其實,教養不同調並不僅限於父母之間,與其他親戚、老師或照顧孩子的外人,也可能出現理念不一致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往往讓父母感到困惑:我們該怎麼找到共同點?
-
我的三個孩子,三種腦袋,三種意見。 不難想像,當三個各自堅持己見時,就像開著一台車,卻有三個方向盤:一個要往東,另一個要往西,而第三個要嘛往北,要嘛乾脆停下來不動。結果呢?吵吵鬧鬧,紛爭不斷。 這樣的場景,不僅是我們家,幾乎每個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都會碰上。
-
你知道你已經是個完美媽媽嗎? 或許你不覺得是、怎麼可能是!! 完美的媽媽模樣,應該要是一直都很冷靜、很親切、很溫柔, 而不是對孩子大吼大叫或責罵、威脅孩子。 – 如果說,這些反應,包括你不喜歡的,都很完美呢? 當你看到孩子沒禮貌、不負責、叛逆、故意唱反調, 你當然會生氣,而且不論如何都會用盡全力糾正他。 當你看到孩子小心仔細、自律、遵守規則、關心別人, 你當然會開心,而且可以保持冷靜、溫柔地回應。 你的反應因你的想法而起,剛剛好的反應。 很自然,也因此很完美。 – 你的反應沒錯,你的想法也沒錯。 只是有時候你的反應,不是你喜歡的。 換個方式去看世界,會帶給你不同的想法。 想法改變,反應自然也跟著改變。 – 一起把親子關係變成喜歡的樣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