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養不同調?3個方法幫你找到平衡點

by Chia

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不同,就算是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,仍然會有各自的觀點和理念。

尤其是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父母,觀念上的差異更是無可避免,這也成了教養不同調的起點。

其實,教養不同調並不僅限於父母之間,與其他親戚、老師或照顧孩子的外人,也可能出現理念不一致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往往讓父母感到困惑:我們該怎麼找到共同點?

教養同調:每位父母的理想

許多父母希望在教養上與伴侶同調,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衝突,也能讓育兒壓力小一些。

說到底,父母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:為孩子好

然而,對於「怎麼為孩子好」的理解和方法,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。你可能很認同自己的教養方式,覺得它對孩子有幫助,但對方的方式卻讓你感到無法接受。

這種分歧很常見,特別是當一方試圖改變另一方時,可能引發更多矛盾。

教養不同調帶來的無力感

在現代教養中,越來越多的父母會主動學習教養知識,吸收如何更有效幫助孩子的資訊。他們盡量做到對孩子有益,同時避免那些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行為。

於是,一種期望浮現出來:

要是對方也能這麼做就好了……

這樣的想法很正常,因為你希望孩子的成長環境能更加一致。但這種期待往往會帶來無力感:

  • 你可能感覺除了教養孩子,還得「教養」你的隊友。
  • 你可能覺得隊友不支持你、沒顧慮到你,甚至不夠為孩子著想。

然而,很多時候,問題並不在於對方的行為本身,而是它引發了你內心某種被否定或被攻擊的感覺。這些感覺讓你更想改變對方,但當溝通無效時,矛盾便陷入僵局。

教養不同調?你可以這樣做

許多專家建議,父母應該多溝通,一起找到最適合的教養方式。如果能做到,當然最好!

但如果溝通並不順利呢?其實,你可以先從自己能掌握的部分開始。以下是三個不需要改變對方,卻依然實用的方法:

  1. 接納當下,處理自己的情緒

除非對方的行為真的會傷害孩子,需要立即制止,否則在很多情況下,你可以選擇先接受現況。

當你感覺隊友的做法不對,內心可能會浮現不舒服的情緒。這些情緒屬於你自己,處理好自己的情緒,才能更冷靜地面對情況。

你可以用 Language of Listening® 的說你所見和自己對話,幫助自己找出情緒的根源。這是一種簡單實用的方式,讓你和自己對話,理解自己的感受。

  1. 事後與孩子回顧

事件結束後,帶著孩子一起回顧事情的發生,有助於讓孩子理解不同的教養方式:

  • 孩子和隊友各自做了什麼?
  • 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?
  • 動機中蘊含了哪些內在力量?

透過這樣的回顧過程,你可以幫助孩子看到各種方式的存在,並學會如何找到平衡。例如:

『你(孩子)想要[動機],所以這樣做。然後,他(隊友)認為這樣做不行/他不喜歡這樣做。一定有什麼你可以做的辦法。』

這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,也能潛移默化地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  1. 當下用「說你所見」描述事實

很多時候,你可能希望隊友能先冷靜下來,但對方可能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合理的,甚至認為你的干預是在否定他,因而更容易情緒化。

這時,你可以用「說你所見」來描述發生的事實,幫助雙方冷靜,減少情緒升級的可能性。

情境範例:

孩子打翻牛奶,隊友怒吼,孩子被嚇到後開始收拾。

(對所有人)「牛奶打翻了,好多地方都有。」

(對隊友)「你很生氣,因為你真的不喜歡孩子打翻牛奶,你希望他能小心一點。」

(對孩子)「看起來你嚇到了,沒想到牛奶會打翻。現在你開始整理了,這表示你願意負責任,也想把它清乾淨。」

這樣的描述可以幫助在場的人聚焦在事實本身。

找到屬於你的教養方式

當理念不一致時,試著回到「我們都為了孩子好」的初衷。

為孩子好,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方式。在教養不同調的情況下,可以試著從自己能控制的範圍出發,透過尊重彼此的方法和界限,運用簡單實用的應對方式,讓教養過程更順暢,找到彼此的平衡點。

你也許會想看這些文章

請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