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應是情緒的本能,回應是理解的選擇。
曾經的「不反應」:為了孩子壓抑自己
我曾經嚮往那些教養理念,特別是提倡父母應該「不反應」,以更冷靜的姿態面對孩子。為了達到這種理想,我強迫自己壓抑情緒,試圖做到不反應。但那份不反應,並不是出於內心的穩定,而是因為:別人說這樣對孩子比較好。
這樣的嘗試充滿了內心的抗拒,更像是壓抑自己來迎合某種標準。這種生硬的克制並不真誠,孩子也可能感覺到。即使表面上我似乎很冷靜,實際上內心波濤洶湧,甚至無法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。
找到內心的中心,穩定帶來真誠的回應
如今,我的不反應已經不再是壓抑情緒的結果,而是源於內心的穩定與理解。當我找到內心的中心,無論外界如何波動,我最終都能回到自己,擁有清晰的方向,從容面對一切。
這份穩定讓我有了處理情緒的方法,能讓情緒自然流動,而不是強迫壓抑。情緒的波動不再令人恐懼,而是像一條條線索,幫助我探究自己的內在世界。每一次情緒反應,都成為自我成長的契機,讓我學會更深刻地接納自己。
從反應到回應:讓理解成為溝通的基礎
現在,我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有了全新的視角。孩子的每一次情緒反應,對我來說是一次與他們建立連結的機會。
反應往往是基於情緒的本能,而回應則是一種經過內心穩定後的有意選擇。回應不是對情緒的壓抑,而是源自對自己和孩子的理解與接納。這樣的改變,不僅讓我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,也能更從容地陪伴孩子,與他們建立更加真誠且有意義的關係。
面對情緒:真誠與冷靜的陪伴
即使有時候有情緒反應,我也學會給自己一個緩衝的空間,先處理自己的情緒,再去處理孩子的需求。現在,等一下也沒關係了。
我喜歡可以真誠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,很自然。喜歡就喜歡,不喜歡就不喜歡。對事不對人,而且就事論事。這份真誠,讓我更自在地陪伴自己,也能更真誠地陪伴孩子。
教養是一段自我成長的旅程
教養是一段充滿探索與自我成長的旅程。從過去為了「不反應」而壓抑自己,到現在找到內心的定錨,真誠地接納情緒,我學會了將反應轉變為回應。這份改變,讓我與孩子的關係更加親密,也讓我更加了解自己。
每一個情緒波動,都是一次了解自己的契機。當我們能夠穩定自己的內心,用理解取代本能,用回應取代反應,我們就能在教養中找到更多的真誠與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