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被教錯了…一定有什麼你能做的

小時候常因為做不對的事情,或者是大人不喜歡的事情,就被打、被罵、被處罰。回想起來的感覺就是,自己不管怎樣做都錯。

當了媽媽後,看到這些情景,我也勃然大怒過:

孩子打開瓶蓋,飲料灑了滿地;

孩子為了拿到東西,撞倒了人;

孩子想要別人正在玩的玩具,就直接拿走。

先是過往的記憶感覺又冒出來了。彷彿我就是那個孩子,然後就開始擔心自己又要被處罰了,甚至被處罰當下的感受都還在。接著,就是我在處罰我自己的孩子。

孩子做了我不喜歡的事=處罰,成為自動反應機制。

我想要停下來。一定有什麼地方出錯!

我看到了,是全盤否定。

飲料不應該灑出來,所以你不應該自己打開瓶蓋;

你不可以撞倒人,所以你不應該去拿那個東西;

你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,所以你不能想要玩別人在玩的玩具。

因為行為不對,連動機也是錯的,也不准有。從你開始想要某個東西或某件事,就是錯的。

處罰了,然後呢?

真的不該自己打開瓶蓋?

真的不可以想要拿東西?

真的不能想要別人在玩的玩具嗎?

通通都可以!這些動機都很合理!

行為需要控制,想法不需要、也無法

不對的行為需要停止。這是界線的功用:停下不對的行為,就事論事。孩子需要的是處理事情的技能,而不是控制他的想法或感受。幫助他找到對的方式獲得他想要的。

一定有什麼能做的!

孩子想要自己打開瓶蓋,而且需要保持乾淨。一定有什麼能做的!

孩子想要拿東西,而且路線上有人。一定有什麼能做的!

孩子想要玩別人手上的玩具,然後有人正在玩。一定有什麼能做的!

一定有什麼你能做的!絕對有。沒有的話,我們一起想辦法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