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一下要、一下不要

兩歲半的 Mr. C 常在半夜哭醒的時候,有一下要,一下不要的行為出現。睡夢中被吵醒的我,自然也想讓事件快快結束,早點回去睡覺。他要水,我馬上遞到他面前,然後,他馬上說不要水;他要衛生紙,我又馬上送來,然後,又馬上說不要衛生紙。

我以為,我只要滿足他說出口的,就能夠馬上解決問題了!然而,事情不是那麼簡單。

有時候,孩子一下要這個,給他,又馬上不要。你想要的就是幫助他,讓他感覺好一點。所以,他說的,你就盡量做,偏偏做了,又不是他要的。他一定要相反的!!你怎樣做都錯,不生氣很難。

你喜歡怎麼做,才會是你最大、最真誠的動力。

他說他要抱抱、水、衛生紙…,這些都是孩子想要的。那麼,你想要什麼呢?或許你可以想想看,當孩子想要那些東西的時候,你真的想要給他嗎?還是你是為了安撫他而給他那些東西?如果你是為了安撫他而給他東西的話,那麼很容易會因為給了他東西,他卻沒有被安撫,而且又拒絕你,反而讓你生氣。

一下要、一下不要的行為背後原因

孩子一下要、一下不要,很有可能他所要的東西,並不是他真正的目的。更深的層面,是他想要有控制權,來滿足他權力上的需求。通常孩子一下要、一下不要的行為,會出現在脾氣來了的時候,也就是他感到 powerless 的時候。因此,他需要找辦法來抓回有權力的感覺。那個辦法就是跟你要東西,當你送來了,他拒絕你,也就是我們眼裡一下要、一下不要的行為。

你也有你的控制權

想要有控制權不是件壞事,大概就像肚子餓了,需要補充食物一樣。重點是,這件事能不能讓他控制,是你所決定的,因為你是媽媽/爸爸/照顧者。他想要某個東西,你想嗎?你可以嗎?這是你的界線。你的界線,只有你自己清楚,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。界線是為你自己而存在,而不是為了限制別人

你可以這樣做!

至於怎麼溝通。孩子的世界很簡單、很表面、很當下。只是當大人用過往的經驗來解讀孩子的所作所為時,就會產生誤解、甚至衝突。你可以用 Language of Listening® 的說你所見,不帶評斷地描述表層的事實,來當作和他溝通的開始。過程聽起來像這樣:

  • 「你想要水,我給你水,你又說不要。看起來你還沒決定好你到底要不要水。」
  • 「你想要我抱你,然後我正在忙,現在沒辦法抱你。」 (用『然後』取代『但是』,可以告訴孩子,兩個事實同樣重要。)
    如果孩子哭鬧又堅持,你可以回他:「你很不喜歡這樣,你想要我現在、馬上就抱你!一定有什麼你可以做的。」
    如果他想不到、說不出,你可以給他你可以的選項,像是「等我一分鐘或現在抱你十秒,之後我繼續忙」。
    如果他想到第三個選項,也是你可以的,你可以說:「_____(他說的選項)對我來說是可以的。你自己想到辦法了!」

老實說,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超級好,即使是學步兒、甚至嬰兒。仔細觀察孩子玩的時候,他們一直在找辦法解決問題,像是:積木該怎麼蓋才不會倒、鐵軌該怎麼鋪才能連成一圈、怎樣讓媽媽跟他玩等等,全部都是他在解決問題的證明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