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上來的時候,需要控制的是行為

情緒需要的是讓它流動,而不是控制它,不是叫孩子要冷靜下來。

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,大人的直覺就是要他冷靜下來。因為從小我們被教導不能亂發脾氣,這樣才乖~但,要一個氣在上頭的人冷靜常常沒用,不管是對大人或小孩都是。情緒和行為,其實是兩碼子的事。

沒有人會想要選擇去生氣

八歲的 Mr. B 生氣時告訴我:「我覺得生氣在控制我,我覺得失控了!」沒有人想要有失控的感覺,更不會有人去選擇要失控。他也不喜歡生氣帶來的行為。Mr. B 也說:「生氣比其他情緒更沈重。」生氣的感覺,很不好受。沒有人會想要選擇去生氣。

有情緒是天生、自然的事

每個人都有情緒,這是一件天生、自然的事。生氣時,可能會打人、咬人、丟東西、甩門、大吼大叫。會有這些行為也很理所當然,因為有怒氣需要抒發,這是一個需求。(所以,要一個生氣的人冷靜下來,是無法滿足需要抒發的需求的!)然而,情緒是對的、需求也是對的、但行為就不一定是對的了。有不對的行為,當然需要馬上停止下來。有時候,不論孩子或大人都會需要幫忙,來停止不對的行為。

感覺失控時,需要的是連結

孩子生氣的時候,他其實最需要的是連結。最有效的做法是:Meet where the kid is!(中文我還沒找到好翻譯,歡迎大家提供想法)梳理他的思緒,幫助他好好地生氣、感覺內心的那股憤怒。用孩子當下可能有的語氣,說你所見,聽起來像這樣:

?「你真的好生氣!他拿走你的東西,你當然會生氣,所以你對他大叫,想要把東西拿回來!」
?「你試很久,紙飛機都沒辦法做成你想要的樣子,難怪你很生氣,所以你丟了紙飛機。」

幫孩子說出內心的聲音,make sense 這一切的「混亂」其實都是有原因的。他並不是無故生氣、他並不是無故做出這些行為。當有人理解他可以生氣、他的生氣是對的、還有幫他察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,他自然會覺得你懂他,你和他是同一陣線的。他不需要再用更多或更激烈的行為,來證明自己的生氣有理。氣在上頭的孩子,有時候需要再多重複幾遍,才有辦法聽見外界的聲音。

先連結,再引導

有了連結後,再對孩子進行引導,會來得容易許多。引導的部分,可以變成解決問題的方式,邀請孩子一起想辦法。先找到孩子想要什麼,然後讓孩子選擇自己可以怎麼做,孩子的執行度也會更高。有時候需要先解決情緒,讓孩子抒發完,才能再對他想要的事情找解決辦法。

「一定有什麼你可以做的!」- Language of Listening® 的通用語句。

?「你不喜歡他拿走你的東西,想要把東西拿回來。大叫沒辦法讓他知道,一定有什麼你可以做的!」
?「你想要紙飛機變成你想要的樣子,丟紙飛機這個辦法不行,一定有什麼你可以做的!」

相信孩子的創意,有時候他們的答案會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之外!

發現自己的能力

孩子從原本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,所以困在那個情緒裡面,以至於用很激烈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無助。透過連結再引導,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發現:

? 他有能力冷靜下來→ 他需要的是包含了理解和覺察的連結,最終決定要冷靜下來的是他自己。

? 行為和情緒是分開的→ 情緒可以有、沒有好壞之分,而行為則有好壞之分;情緒會自然地出現,行為則是孩子可以控制的(只是氣頭上,感覺不到自己能控制)

? 他有能力解決問題→ 最後回到最初的問題,孩子一定有辦法想出可以的方法。

同樣的做法,也可以應用在大人身上,甚至對自己使用也很幫助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