劃清你的界線,讓出門上學更順利!

by Chia

前一個學年,開始了規律地接送孩子上下課的生活。我原先想的很簡單:起床、換衣服、吃飯、刷牙、穿襪子、整理書包、出門。但做起來,完全不容易!

我一直、一直催促他們起床換衣服,怎麼叫都叫不動,不是在床上玩,就是彼此打來鬧去,分不開。到了吃早餐的時候,又想去看書;一邊吃早餐、一邊玩;該出門的時間到了,卻還在餐桌上悠哉地吃。什麼事都慢~慢~來~或是「我不要!」眼看著要遲到了,孩子才開始著急,哇哇哇地不想遲到。

每天搞得我火氣全上來!我都納悶,到底是我要上學,還是他們要上學?然後就氣完一學年了…

這個學年時,決定好好改變,讓準備上學的早上不再混亂,而是變成我想要的樣子!

生氣是一個標記

生氣,是一種強烈的溝通,你的內心在抗議,不能繼續忍受你的界線被跨越:「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!」使用 Language of Listening® 的說你所見(Say What You See®),與自己對話,去同理那個生氣的自己,聆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。我生氣,因為我不想要孩子遲到,我不想要行程被孩子拖著走,我想要孩子準時上學,我想要有可以預期的行程!

訂下明確而且做得到的規則

很多人都覺得界線是為別人定的,其實界線是為自己而定的在 Language of Listening 裡,界線來自一個人的喜好,你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,這樣感覺簡單多了吧?而規則,則是幫你實現界線的方法。

界線像是店家的營業時間。店家說要開就開,你就可以去買;店家關的時候,你就是沒辦法在那裡買。當你需要那家店的某樣東西,偏偏它正關著,這時候,你大概會生氣、失望。但你絕對可以想到其他辦法來獲得這樣東西,可以是跟別人借、換家店買、等店家開了再買、去找替代品之類的,好多不同的辦法。你大概不會去一直敲門,要店家在歇業的時候為你開門吧?因為營業時間就是一道牆,真正的界線會是 just how it is。就算你拼命生氣地敲店家的門,店家還是可以不為所動,我們的界線也應該如此。然而,如果你在非營業時間闖進店家裡,店家當然就生氣囉!

透過說你所見找到了我的界線:我喜歡孩子準時上學、我喜歡有可以預期的行程,所以定下這些規則,來實現我的界線:

  1. 訂鬧鐘:起床、結束早餐、出門上學這三個時間點都設鬧鐘,這樣就不會忙到錯過時間,而且音效是使用孩子們的錄音,比較不會被當成背景音樂。
  2. 分開更衣:Mr. B 和 Mr. D 使用同一個房間,早上起來總不會忘記玩在一起,然後就忘記要換衣服了,所以把兩個人分開,在不同的房間換衣服,彼此互不干擾,早上耳根也跟著清淨許多!
  3. 行程表:把該做的事,列出來,貼在顯眼的地方,完成了,就做記號,一目瞭然,具體視覺化對孩子也很有幫助。

既然他們不在乎,那就幫他們

皇帝不急,急死太監!他們看起來就是不在乎。又或者,他們還沒辦法注意到。

孩子其實是在意遲到的,只是真的很想玩、很喜歡玩、也想吃早餐,但他們真的沒辦法同時注意那麼多方面。孩子活在當下,要到25、26歲左右,大腦才真正的成熟,較能觀前顧後,所以這時候需要身為大人的我們幫助他們。譬如說,鬧鐘響了,你可以跟他說:「時間到了,找個點結束你正在做的事。」,如果還沒動作,那就站起來,動手幫助他們完成該做的事。

或許,你也和以前的我有一樣的擔憂:「幫孩子做,孩子就學不會」和「幫助是在暗示孩子能力不好」。這個課題,我在去年其他 Language of Listening 的教練幫助下,有一段自我成長,讓幫忙回歸到只是幫忙,和其它成長過程中,附加上去的意義給分開了!

當孩子無法自己做到時,你可以跟他說:「現在早餐時間結束了!你還想繼續吃。Hmmm… 看起來你需要我的幫忙,我可以幫你結束和收拾早餐。」然後動手幫他收掉餐桌上的用具。「我可以幫你結束早餐。」這句話,讓這個任務的負責人依舊是他。如果少說了這句話,直接幫他收掉,對他來說,就變成他可以不需要注意時間,反正時間到了,媽媽會幫我收,不用自己收。

另一方面,幫助孩子,也是在尊重我們自己的界線喔!


去年秋天開始的改變至今,早上確實順利多了,也省得我在碎念,或大吼大叫,而且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去上學,行程都在預期內。孩子們也免去被嘮叨,還可以準時上學,他們也很開心。喜歡這個雙贏!

你也許會想看這些文章

請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