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完 Mr. B 和 Mr. D 上學後,和一歲半的 Mr. C 到公園散步。走在路上,偶爾會遇到也是來走路或遛狗的人。Mr. C 聽到聲音,就開始警戒起來。當路人逐漸靠近時時,他就會牢牢地抱著我的腳,整個人貼在我身上,試著躲起來,但又不放心地盯著那個人看,直到路人漸行漸遠。大概是害怕吧。
記得小時候遇到類似的情況,長輩都會說:「不要怕,他又不會對你怎樣」、「沒關係、沒關係,我在這裡」、或者「你怎麼這麼膽小?」之類的話。讓人不禁懷疑起自己,我不能害怕嘛?那個人真的不會怎樣嗎?真的沒事、沒關係嗎?為什麼我這麼緊張?我的感覺是錯的嗎?我是錯的嗎?長輩們大概也擔心孩子一直畏畏縮縮,想要孩子可以社會化、融入群體,所以試著把孩子往外推,卻忽略了孩子發自內心的感受。
你的情緒永遠都是對的!
這是我後來在 Language of Listening 學到的。
一個人的情緒、行為和需求,雖然各自獨立,卻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你可以做的,是接納孩子的情緒,幫孩子理解為什麼他有這樣的情緒,讓他知道他的感覺是真實而合理地存在著的。釐清情緒,才可以進而學著接納自己的情緒,和接納自己,而不是自我懷疑,或是對於情緒有所評斷,像是:「我不應該有這個感覺」、「有這個感覺是錯的」。情緒了然於胸後,便可以氣定神閒安心地回頭來看看,他喜不喜歡這個反應,然後再看看觸發情緒的源頭,或許對於當下情境就會有不同的見解。
「勇敢是帶著害怕前進」
對 Mr. C 來說,那些人體型大他很多,又是不認識的,自然警覺心就來了。抱著我的腳,可以幫他找到一些安全感。就好像遇到熊時要讓自己的體積變大,也是一種動物生存的本能吧!有趣的是,在路人和我們交會而過後,他很快地朝著他的背影,開心地揮手說掰掰,彷彿在說:「再見,危險!」他又感覺安全了。
當他害怕、緊張的情緒過了,我試著把我的觀察平鋪直述地告訴他,也就是 Language of Listening 的說你所見,再點出強項:「你發現到有不認識的人來了,有點害怕,所以緊緊地抱著我的腳。你會注意到危險,想辦法找到安全的感覺。」我要讓他知道,他內心不安的情緒是對的!
即使害怕也能找到安全感,擁有足夠的安全感,才能自在、勇敢地去闖。乍聽之下,害怕和勇敢是對立的兩面,但是仔細推敲會發現:感覺害怕,才顯現出勇敢。就和賴馬的《勇敢小火車》說的一樣:「勇敢是帶著害怕前進。」
情緒是屬於自己的
Mr. C 一直都這樣躲起來嗎?或許在一開始接觸新環境的時候,是戰戰兢兢而想要把自己藏起來。但如今,當我們去圖書館時,他已經可以自在地走動,因為他感受到那裡是安全的。還有,當不認識的路人在遠處,他偶爾也會主動揮手打招呼,對方有回應的話,Mr. C 的臉上也會綻放出笑容。
他面對自己心境和情緒的歷程,有自己的步調,不斷地嘗試和尋找。我想有一天,他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,即時我不在身旁,他也能自己察覺、接納並找到情緒的出口。這都是他的情緒。
每個人的情緒都是自己的,我們無法決定或改變別人的情緒。